Tuesday, February 20, 2007

Baseball Scouts Part I - 球探的故事(一)

Baseball Statistics 棒球統計學大約在 60 年代出現,但將它發揚光大並廣植人心的重要人物是 Bill James,1977 年時任記者及研究棒球歷史的 Bill James 出版了第一本的 "The Bill James Baseball Abstract",自此就如同詹氏武器年鑑,每年他都會出版當季各比賽、球員深入的數字分析和成績預測,而棒球統計學也漸漸發展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工具。到了 90 年代末期運動家隊的總經理 Billy Bean 開始將這些棒球統計的觀念實際運用在球隊運作上,而 2003 年 Bill James 被紅襪隊的老闆 John Henry 聘為顧問,同年 Michael Lewis 的一本 "Moneyball" 更大肆吹捧 Billy Bean 的經營模式。毫無疑問的,棒球統計儼然成為現今棒球界的顯學。

另一方面,那些拿著測速槍、筆記本、四處旅行發掘球員的球探呢?是否就此淪為將蒐集來的紀錄送回棒球分析統計者電腦裏的走路工?數據和電腦是否就此取代了他們的重要性?本文取材自 Have Gun, Will Travel,不期待能為這些球探增加多少身價,只希望讓大家對這些無名英雄多一些了解。

「球探的故事」

看球賽時留意一下棒球本壘後方的座位席,或許你會發現到一個拿著雷達測速槍、碼表、記錄卡的陌生人,這些球探是球賽裏的先知,可能也扮演了球賽裏最重要的角色,然而大多數的球迷並不了解他們到底在做些什麼。

「球探是棒球界裏最投入、最忠心、又不自私的一群人。」芝加哥白襪的球探 Dave Yoakum 說:「他們犧牲與家人相聚的時間奉獻給球隊,而且不求獲得應有的報償與尊重。」

沒有天生的棒球球探,他們都是不同職業的人慢慢演化來的,有的之前是球員、老師、大學教練,甚至還有當過警察的,他們脫離原本的工作轉為球探,負責尋找具有進入大聯盟潛力的人。

這些棒球界的算命師有一項共同點:由於沒有任何的教科書或筆記供他們學習,他們都是由觀看各地大小球賽不斷地累積經驗,而這項專業也足以使他們成為大聯盟球隊裏的重要成員,擔負起評斷球員天份的任務。

棒球界的偵探是一門「不存在的科學」,它混合了專業技術的知識、對棒球的直覺、還有少許的心理學。通常經過球探評估挑選過的球員,未來多能符合應有的期待,但偶而也會發生跌破眼鏡的情況 - 未來表現意外地好或意外地差。雖然球探們努力地希望減少跌破眼鏡的機率,但最後還是只能回歸到鑑定球員的基本技巧上,因為一位運動員的「心」才是能否成功最關鍵的地方,而無法看穿他們的「心」正是球探和教練最無法準確預測的盲點。

球探的工作:
球探是大聯盟球團裏的先鋒部隊,他們的工作是去尋找適合進入小聯盟系統裏接受養成訓練或是大聯盟需要的即戰力球員,還必須負責評估其他球隊農場裏具有天份的球員,以作為未來可能交易時的參考,此外,也需要偵查世界各地的棒球員。

在這些球員成名之前,球探們花費了無數的時間尋找他們,各高中、大學、棒球場、農地 ... 只要可以打棒球的地方球探都得去。

球探的編制不是一個完整的單位,而是類似小聯盟分成幾個群組,一般而言大聯盟的球探會區分為「業餘組」(Amateur)、「職業組」(Professional) 和「國際組」(International),此外還有獨立聯盟的球探和不屬於單一球團的自由球探。

一般而言,職業組的球探從春訓開始工作;業餘組的球探則是在高中和大學的球季,並持續到六月的大聯盟選秀;而國際組、獨立聯盟和自由接案的球探則幾乎需要工作一整年。

大聯盟的球探多專注於特定的幾支球隊,而負責小聯盟的球探則會聚焦於特定的聯賽。國際組的球探則是負責特定範圍內的幾個國家或地區,通常是這些球探的祖國,並且瞭解當地的語言及文化。

大多數球團在幾個盛產球員的地方都派有專門的球探,例如委內瑞拉、波多黎各、多明尼加、台灣、日本和南韓,有的球團甚至會派人到地球上一些棒球還不太流行的地方,像是澳洲這樣尚屬於棒球世界裏的開發中國家。通常球探這門行業到了外國這些地方會變成掠奪性事業,球探的名聲就是建立在發現有天份的球員並且把他簽下來,細心一點你就會注意到,在介紹這些來自國外的球員時,除了介紹他出身的國家外,都會提到簽下他的球探大名,像當初簽下如今已是西雅圖超級投手 Felix Hernandez 的這種案例,可是球探這行業的大成就。

球探除了簽下大量的自由球員,還要從世界各地找出人選,而若為當地職業球隊的成員(例如日本或台灣),就須以買斷或交易的方式來取得。

來自獨立聯盟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球探,例如日本,則傾向於察看農場系統和大聯盟球團裏的邊緣人,目標在尋找一些年華老去的、或是在大、小聯盟發展不如意的球員,看能否吸引這些人到獨立聯盟或國外打球。
(the end of Part I)

0 Comments: